紡拓會LOGO

用服務

類查詢
即時訊息
字級切換

「我國邁向碳中和的策略與產業發展」論壇會議總結

2021/10/12
為面對全球極端氣候變遷,落實蔡總統宣示2050臺灣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,以及因應產業界繼之而來諸多挑戰,全國工業總會10/5邀集經濟部、環保署、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及國際貿易局與工業局等政府行政部門,以及國內鋼鐵、石化、水泥、造紙、半導體、電子資通訊、紡織等產業領袖和相關學者專家舉辦「我國邁向碳中和的策略與產業發展論壇」。
 
因受疫情影響,此次會議採視訊與實體方式同步進行,除實際應邀到場者有40餘位外,參加線上討論者多達700餘位,顯見大家對此次議題之關切。主要緣於歐盟執委會提出全球首個「碳關稅」計畫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 CBAM),預計2023年試行,對進口商品依照生產過程的排碳高低課徵關稅,勢必影響現行全球供應鏈運作方式。許多跨國企業包括Google、Microsoft、Apple等科技公司,或是Nike、Starbucks等消費型企業也已陸續提出碳中和目標,臺灣產業若不能及早因應,恐將被摒除於全球供應鏈外,令企業對此感到無比焦慮。
 
大家深刻瞭解,扭轉全球暖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議題,也是全球不可逆的共同目標,但臺灣地小人稠,天然資源有限,加上產業多依賴出口,面對即將到來的邊境碳稅、碳費,產業需要政府明確的環境發展與產業轉型策略,經過今天整日會議的深入探討,爰達成下列結論建議如下:
 
對於政府的五項期待
(一)提出明確的綠色成長戰略與對應資源
政府應以推動淨零碳排、永續發展為國家長期政策與目標,儘速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,建構新的治理架構並規劃行動方案,以因應國際零碳排放的趨勢與要求。
 
行政院應提高「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」層級,以指揮、協調中央主管機關與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,研議及檢討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調適之分工與整合相關事宜,並訂定明確之KPI進行管考;定期召開全國氣候會議,邀集各領域、不同世代與族群共同商議氣候政策,追蹤執行進度與瓶頸。
 
政府應參考歐盟的歐洲綠色新政(European Green Deal, EGD),或是美國的擴大公共建設計畫,並大幅提高零碳轉型、清潔能源投資、低碳技術研發及就業創造之預算,將零碳轉型充分併入疫後時期的經濟復甦計劃,藉此促成我國低碳經濟的形成;並且強化國際雙邊或多邊在碳中和領域法規、技術、能源層面的合作。
 
(二)健全政策法規:
儘速完成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,法規內容應包括減碳目標、路徑期程、部會權責、碳定價制度、碳費用途、管理及執行方式、低碳技術、?勵誘因、政府民間合作模式、諮詢機制等項目。
 
政府應運用法規與誘因工具,鼓勵使用與設置再生能源,降低產品碳足跡,並儘快協助產業提升能源效率、研擬因應國際碳關稅衝擊策略、發展永續能源及固碳、負碳技術。
 
(三)儘速建立碳定價、碳排放交易機制:
環保署及相關部會應儘速制定公平合理的機制,包括建立碳排總量管制、碳交易機制與碳費定價等機制,並研擬可與國際碳交易對接的碳定價政策與配套措施,以降低產業衝擊。
 
徵收碳費前,須審慎評估對產業的影響,並符合環境有效、成本有效及公平之原則。
 
(四)強化跨產業別的整體輔導措施:
政府應鼓勵及輔導企業從事低碳的營運模式及製程轉型,包括資金需求、技術引進、低碳製程研發,綠色金融及公司治理層面有關氣候財務風險管理準則(如TCFD) 等法遵問題,政府應就產業轉型、技術輔導、租稅獎勵、資金優惠等層面提供協助。
 
政府應完善產業低碳轉型輔導機制,重視產業循環經濟之推動,並結合地方政府能量以及法人資源建立減碳平台,逐步建立相關技術規範,讓產業低碳轉型主流化,尤其應重視地方產業調適能力,加強中小企業能力建構,提升因應全球減碳及循環經濟之適應力;並提升產品碳足跡認證的覆蓋率,從製造到消費過程中,具體落實低碳生活。
 
(五)重新檢討國家能源政策
政府對於能源政策應有更長遠的規劃,不應僅將目標侷限於2025年非核家園,能源政策應同時兼顧供電無虞並減少對於環境衝擊,降低化石能源配比,對於任何降低碳排放之能源保持開放態度。
 
除風力、太陽能發電之外,政府須及早強化新能源包括氫能、地熱甚或是第四代核能,確保在潔淨能源的多元性。
 
對於產業的三大呼籲
(一)產業減碳應納入循環經濟思維,故產業於後續擬定減碳策略時,應分析耗能產業導入循環經濟時的減碳潛力,以此引領企業採行最適投資決策以及最適產品組合,從生產線開始,減少生產環境負擔的產品。
 
(二)產業應從公司治理角度推動低碳轉型,包括公司決策模式、治理架構、工作準則都必須與時俱進,強化氣候風險管理,同時完善組織本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工具,並將其內部成本化,並將相關的做法推展到供應鏈廠商,協助中小企業低碳轉型,將CSR(企業社會責任)內化成產業DNA,推動具體減碳行動,並累積碳權的研究資料與大數據資料庫。
 
(三)產業營運要加重節能、儲能、智慧系統整合等綠色製程與設備的投資與推動,業界需與學界、法人單位緊密合作,提升碳中和相關技術的成熟度,促進產業創新,讓綠色製程成為臺灣產業的新優勢。
 
 【資料來源:國際經貿服務網】
 

回列表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