紡拓會LOGO

用服務

類查詢
即時訊息
字級切換

重振製造業回流(Reshoring)的時機終於來了嗎?(一)

2019/05/21
相較於國內的採購決策,成本和時間是影響離岸(off-shore)生產兩個重要因素。但其他問題也會引起作用,例如道德、永續性和愛國主義。行業顧問Malcolm Newbery權衡正反兩面觀點,觀察美國和英國這兩家公司,從製造業回流(re-shoring)讓公司得以生存且生意暢旺。
 
製造業回流(re-shoring)意為,將成衣製造業自主要的低成本生產國回流至由國內製造的供應過程。最近發表的文章中表示 ,「美國製造」成衣 - 誰在賣,賣什麼及賣多少? - 陳述如下:
 
˙46%的美國時尚品牌和成衣零售商們表示,他們會購買「美國製造」產品。事實上美國消費市場上有97%的成衣是進口的。
 
˙根據「麥肯錫和時尚業:2019年時尚現況(McKinsey and Business of Fashion: The State of Fashion 2019)」報告指出,估計到2025年有20%以上的成衣消費可能來自“近岸生產(near-shore)”的供貨源。
 
根據EDITED報告指出,2018年銷售「美國製」成衣的10大零售商中,僅僅一家零售商超過10%以上的產品系列購自美國本土,其加權平均值小於1%。所以,這是一個非常小的利基,且大多數是女裝。美國製成衣的潛力是一個跡象。女裝趨勢較短,難以預測,快速回應、縮短交貨期和快速補貨可能是一個強大的商業優勢。
 
離岸採購簡史
 
國內製造業到底從何時何地出現錯誤? 對於美國、英國和西歐來說,從1980年代開始。當時是受到經濟疲弱和時尚零售激烈競爭所驅動,買主皆尋求最低價。
 
˙儘管美國努力透過“快速回應”(Quick response)將生產留在美國本土,但生產逐漸往海外移動,就是所謂的離岸生產(off-shore),但如果在本地就是近岸生產(near-shoring)。
 
˙英國則追隨其殖民的歷史背景,經由香港前往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和中國大陸。
 
法國和義大利等西歐國家則前往北非,德國部分則前去東歐和土耳其。
 
有時透過投資自己的工廠或嚴密控制供應商的工廠來完成。但事實證明這是一種風險策略(有時稱作為“雛鳥(baby bird)”)。如果你有一隻幼鳥,鳥媽媽和鳥爸爸必須經常餵蠕蟲給幼鳥吃。作為一家知名的英國零售商採此策略,我們甚至將其稱為“餵食工廠”。即使我們不願意,我們也必須給他們穩定的採購訂單。因此,在1990年代,這類型投資已悄然不見,零售商和品牌轉向向低勞工成本的獨立製造商採購。
 
低成本產品採購最終決口是2005年多纖維協議(Multi-Fibre Agreement)的結束。當這種情況發生時,它迎來的是一個不受控制的局面。每一位來自美國及歐洲的零售和品牌買主跳上前往中國大陸的班機。按出口值和出口量計算,中國大陸現在是全球最大的成衣出口國。
 
當然,關稅仍存在,目前中美之間發生了一場令人討厭的貿易戰。但關稅並未阻止越來越多的成衣來自遠東、印度、土耳其和中美洲等地區。
 
 

回列表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