紡拓會LOGO

用服務

類查詢
產業資訊
字級切換

在中國大陸的德國企業面臨壓力

2021/06/01
德國聯邦議院的一份專家報告顯示,德國知名企業從中國大陸工廠侵犯人權中獲益。《供應鏈法》可能迫使這些企業完全停止生產。中國大陸領導人侵犯新疆地區公民的基本人權,這是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。在新疆經營的德國企業將來恐面臨問題。
 
德國聯邦內閣於今年3月初批准《供應鏈法》(Lieferkettengesetz)草案,刻於德國國會進行討論,迄本文截稿前尚未正式通過。惟如果生效,德國公司無論在何處經營,皆必須注意人權,否則將面臨巨額罰款。根據德國聯邦議院的一份專家報告,包括德國公司在內的非中國企業,也直接或間接地受益於中國新疆少數民族的勞動剝削。例如報告中提及的強迫勞動,這意味著德國企業將來也須承擔責任,應接受其在新疆活動的審查。依據南德日報(Süddeutsche Zeitung)報導,專家報告中提到Adidas、BASF、Bosch、Siemens及Volkswagen等知名企業,而該份報告是由綠黨聯邦議院小組委託編撰的。
 
德國聯邦議院綠黨人權政策發言人Margarete Bause表示,這份報告明確指出在新疆經營公司所應承擔的責任。現在每家德國企業皆應捫心自問,在這種情況下,它是否仍希望與新疆保持業務關係。這份報告傳達的明確資訊,即視而不見不再是選項。
 
報告指出,德國內閣今年3月份提出的《供應鏈法》已開創新的法律局面。儘管《聯合國經濟工商暨人權指導原則》要求企業無論在何處經商,皆有尊重人權的義務,但是並不能在法律上強制執行。不過一旦《供應鏈法》生效,德國的狀況就會改變。依據該法草案規定,倘大型企業不對其全球供應商的侵犯人權及破壞環境行為採取措施,則最高可處以其年營業額2%的罰款。
 
對德國工商企業而言,處理中國大陸新疆的侵犯人權事件並非新聞,多年來一直有相關報導。然而,德國工商遊說團體現在也公開表態。德國聯邦工業總會(BDI)理事長Friedolin Strack在受訪於中國大陸的德國第一電臺ARD時即表示,德國或歐洲的盡責調查法(Sorgfaltspflichtengesetz)將對在中國大陸的情況造成明顯的法律矛盾。當企業不再能遵守法令或行為準則時,則必須做出決策並得出結論。
 
根據國際組織、專家及研究人員說法,中國大陸政府及政黨領導人在新疆拘留約100萬公民,這些人沒有受到指控、審判或判決。受影響的人主要是維吾爾族或哈薩克族,他們被迫拘留在教育營中,放棄大部分的民族宗教傳統。顯然,這些人當中也有部分人士從事強迫勞動。中國大陸領導人之後雖承認再教育營的存在,但對指控則予以否認。
 
【資料來源:經濟部國際貿易局】
 

回列表

TOP